年12月30日,香港演员梅艳芳死于宫颈癌,终年40岁;
年1月16日,青年歌手姚贝娜死于乳腺癌,终年34岁;
年10月25日,知名主持人李咏死于喉癌,终年50岁。
不止于名人,我们身边死于癌症的人也并不少见,尤其近年来,癌症甚至有年轻化的趋势。
生活质量不断提高、医疗水平不断提高,为何疾病类型却花样百出、层出不穷,有些人甚至已经到了谈癌色变的地步。
相比较之下,在平均寿命仅有40-50岁的古代,明朝却有一“奇人”活了岁,他每天只吃两种食物,可惜现在人几乎都不吃了。
中国古人对“癌症”一个字概括
“癌症”一词最早出现于古希腊,一位名叫希波克拉底的医生在自己的手札中记录下“癌症”的病症:病原无法控制野蛮生长,病人痛苦不堪,直至骨瘦如柴带着病痛离世。
为治疗癌症全世界的医者想尽各种办法,却始终无法撼动其源头,只能尽量延长病人的生命。
中国古代的医学典籍中也有对癌症的记录,但并不称为“癌症”,中医讲究医食同源,人类起源于山林,故衣食住行皆来自山林。
饿了打猎渴了饮水病了采药,至今流传一种说法中医来源于动物本能,专家观察后发现,自然界中的动物有吃中草药治疗疾病的习惯。
野兔得了肠炎后会寻找干枯的马莲吃,生活在热带雨林的猿猴得了疟疾会寻找金鸡纳树咀嚼树皮,猩猩得了牙髓炎会主动将湿泥敷在嘴里,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。
中国先人也利用这种本能,在狩猎或部落决斗中受伤后,会主动在山林中寻找相应草药,动物本能说成为中医起源的一种说法,除此之外还有巫医起源说和贤者起源说。
随着祖先们走出山林稳定定居在一地,中医便作为一种治病救人的方式存在,开始有专门从事此种行业的人出现,被称为医者。
从先秦时期的扁鹊到东汉医圣张仲景再到三国时期的神医华佗,中医在先辈们的手中代代传承不曾遗失,直到如今,中医早已成为中国国粹之一。
在中医上也有对于癌症的叙述,相对于古希腊时期的“癌症”一说,中医将癌症称为“瘤”。
在古代医学著作《*帝内经》中就记载有筋瘤、肠瘤,并对肿瘤有了良性和恶性之分。
在隋朝的《诸病源候论》记载:“瘤者,皮肉中忽肿起,初梅李大,渐长大,不痛不痒……”
当时的医者认为人之所以生瘤,是体内气血瘀堵不畅所致,故在“留”字外加上病字旁便有了“瘤”的说法。
唐朝时期的“药王”孙思邈寿命超百岁,他的具体寿命已无处可考,有说岁,也有说是岁。
岁的说法看似不合理,这样的寿命即使在当今社会也极少见,可他本身是医者又曾久居深山,这样看来又有些可信。
不管怎么说,他的长寿在医疗条件落后的古代是十分罕见的。
孙思邈不仅寿命超长,他的人生经历也是神奇般的存在,如果用现在的话形容他的人生,那必然是天花板级别的存在,小说都不敢那么写。
首先,孙思邈从小家境贫寒、体弱多病,孟子有句老话说得好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。”
父亲为给儿子看病,听到哪有神医从来不问路途多远,背上儿子就去寻找神医,为此不知被江湖骗子骗过多少次。
就是在这样每日的颠簸中,幼小的孙思邈看到父亲的疲惫与不易,有时神医住在深山老林里,爬过山下过坡,走过草地淌过河,他都在父亲的背上稳稳当当。
年复一年父子俩就这样度过,8岁时身子渐好,曾经的经历让孙思邈下定决心,长大了一定要当一名医者治病救人。
不为普渡众生,只因为他知道每一位病人身后都有担心他的家人,治病不仅为病人解除病痛,还为让其家人安心。
上天没有给他一副健康的体魄,却给了他过目不忘出口能诵的智力,小小年纪的他就已经被称为“神童”。
父亲为儿子感到高兴,在那个唯有科举入仕才能光耀门楣的年代,家里能出个举人都是祖坟上冒青烟的稀罕事。
夫子评价孙思邈:将来必定是大才。
15岁的孙思邈拒绝了夫子让他进京赶考的建议,向父亲说出自己的想法:“我想当一名医者,游历世间治病救人,闲时定居山中修身养性,父亲,我不愿身入官场禁锢,我更向往山水自由。”
父亲是个没文化的粗人,给不了他过多的建议,他只知道儿子从小药碗不离手没少吃苦,当个能治病救人的医者,既是儿子所愿他自是没有拦着的道理。
就这样16岁的孙思邈,放下读了多年的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,拿起医书拜入当地一名医者门下从此学医。
仅仅两年,18岁的孙思邈就学成出师,能独自为乡邻看诊。
堂堂一个科举的好苗子,却屈居医馆行医治病,不仅在邻里之间炸了锅,官府县老爷都坐不住了,孙思邈的才智不仅在百姓间流传,当地官府对其也十分重视,要是能出个状元,官府也能分得福利。
县太老爷亲自拜访劝其科考,但孙思邈依旧不为所动,最后杨坚都出动了(当时杨坚还是西魏大臣),却依旧没能让孙思邈入朝为官。
18岁的孙思邈拜别师父和父母,开始了自己一个人的游历生涯,他从小接触过众多大夫,无论是神医还是普通大夫,每个人看过他的病都会开方子。
但自己得的是一样的病,不同的大夫却开出不同的方子,孙思邈便决定趁着游历,对民间大夫的方子也可以收集整理一番,以备后世留存。
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,孙思邈晚年将自己的药方和收集的药方进行整理,便写成了《千金要方》余方,涉及本草、伤寒、杂病等多个科目。
大多时间他都行走在路上,其他时间定居在太白山中。
在太白山上他也不是无所事事,深山中有丰富的药草资源,每当有重要的药草成熟之时他亲自上山采摘。
多年的采摘经验中他总结出,每种草药时效性最好的时间,他认为太早则药效未成太晚则药效散尽,每株草药都有自己的采摘时间。
凭借经验和观察,他总结并记录下种中草药的成熟及最佳采摘时间,因此被后世称为“药王”。
这份记录几百年过去后,对如今药学的发展,依旧有巨大的推动作用。
他终身行医却从不用动物入药,他从小虽立志长大治病救人,对传统文化却为落下分毫。
在众多思想大家中,他十分认同孟子、老子提出的天人合一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观点,从不用动物入药,对于草药也从不过度挖采。
孙思邈提出“不生瘤”的秘诀
不仅擅长外科救治,他还擅长内科,首次提出了妇科和儿科的概念,在他流传后世的著作《千金要方》中,开篇第一方便是针对妇幼的药方。
不仅会治病,他还不断劝诫病人要注重预防疾病,日常生活中注意运动和个人卫生。
得病后也不要一味服药,要采用内外兼治的方法,还提出食疗、药疗、养生、保健、养性等方式方法。
他认为人之所以健康,是体内的“气”在维持,气通则身体能正常运转,气郁则堵,堵则百病生。
“瘤”的产生就是气郁所致,想要不生瘤则要顺气,如何顺气?
为此他提出:“胆欲大而心欲小,智欲圆而行欲方。”就是说要胆量要大,任何时候都不要心生畏惧,心思谨慎不要大开大合,遇事懂得变通不要死钻牛角尖,行动方正坦荡。
也就是说一个人要光明磊落心胸坦荡,遇事机警不要畏惧也不要过于死脑筋。
简简单单的道理世人却很少做到,为名为利为财为色,多少人的心思都在这些事上面,到头来伤了身体气血还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?
孙思邈还是中医医德思想的创始人,他对待病人一视同仁,绝不因有人是富商高官而用心对待,有人是乡野民夫而敷衍了事。
不论严寒酷暑黑夜白天,只要有需要背着药箱就能走,治病救人时绝不考虑个人得失,不嫌脏臭污秽,不能借机索要财物。
出走半生,归来仍是少年
由于他“神医”的名号在民间广为传播,唐太宗派手下暗访多地才找到他。
70岁的他被唐太宗请入皇宫,在古代70岁的老者自是少见,然而70岁的孙思邈,不仅没有老态走路虎虎生风,鹤发童颜脸上不见一丝衰老,和青壮年没有差别。
百闻不如一见,唐太宗这才相信他真有神医的本领,当即表医院,当作自己的贴身太医。
过惯了闲云野鹤般生活的孙思邈,哪能忍受这种禁锢,当下为唐太宗诊治一番确认他身体康健后。
又留下一个长寿的方子,并让自己医院,自己又翩然而去了。
除了唐朝时期的孙思邈,在历史上是个神奇的存在,明朝也有一位长寿的“奇人”。
他并不是大夫,却也活了岁,据说生平只吃两种食物,现在已经没人吃了?到底是什么呢?
明朝“奇人”王世奇岁,生平只吃两种食物
王世奇没有神奇的生平和出生奇景,生于明朝一户普通的人家,从小按部就班长大,也没有显示出也与常人的特性。
他一生改变源于他第三次科举落榜,20几岁的王世宁第三次科考再次落榜。
这在当时的人们眼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,范进50多岁还在科考,但王世宁自己有些难以接受。
明明自己学习刻苦天天早上闻鸡起舞,家里为不打扰他学习特意将北厢房收拾出来给他住。
20多岁到了娶妻生子养家糊口的年纪,自己在学业上依旧一事无成,怎么还能有脸在家里住下去。
圣人有言:读万卷书,不如行万里路。
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没有结果,王世奇背上行囊决定离家远游,外出游学见见世面。
这是这次的游学经历,让他遇到了改变自己命运的“神人”。
在离家千里之外的山西五台山,他遇到一名“年轻的老人”,说他老是因为他满头白发,甚至连眉毛和胡须都是白的,但他脸上丝毫没有老态,皮肤白里透红光滑细腻。
结识老人后,王世宁便在五台山上留了下来,白眉老人名叫静心大师,日常定居在五台山的密林之中没人打扰,平时也会下山为山下百姓治病、诵经。
静心大师之所以接受王世宁在自己的茅屋中住下来,是因为他看出王世宁有佛缘。
在山中的日子里,王世宁每天跟着静心法师修身养性,吃野菜野果喝山中甘泉。
采摘的野菜野果也十分有讲究,都是由师父带着他到山里采摘,什么时节采摘哪种野菜。
野果也绝不能过度采摘,师父告诫他取之于山林,定要保护山林。
在那以后王世宁在山里救过翅膀的鸟儿,为其包扎,养好伤放其归入山林。
在山林里遇到过被驱逐出族群的年老体力不支的山羊,将它领回茅屋喂养。
就这样吃野菜野果喝山里甘泉,不知不觉过了10年时间,这10年他没回过家。
除了定期下山救助百姓再没出过山,无欲无求无拘无束,10年时间从未生过病。
山中的生活逐渐让他意识到,自己好像就站在山中,已经和山水融为一体了,就这样王世宁一生都过着这样的生活。
春去秋来年年往复,山木枯了又绿,山脚下的村民换了一代又一代,他们都知道山上住了两位神仙师父。
治病救人容颜无改,他们是上天派来保护凡人的,王世宁就这样成了世人眼中的仙人。
师父临终时交代他:“人生不必纠结终老生死,人总要度过这一生,但绝不能浑浑噩噩虚度光阴,我们要像山林一般,容纳吐新甘于给予,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。”
师父走后他继续下山行医,上山采药,收徒讲经,日复一日将自己活成一座山。
王世宁就这样在山中生活了上百年,终年活了岁,他死后被山下的村民立碑纪念,人们不会忘了那位白发神仙。
今天生活质量的提高,伴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,野菜野果也变得罕见难得。
王世宁活了年,终生吃野菜野果,但延长他生命长度的并不是食物,而是善行。
我们应该学习的也是他百年如一日的给予与善意,我们常说好人终有好报,今日的一次善举,在他日一定会以另一种形式回报在你身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