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DK4/6抑制剂哌柏西利(palbociclib)联合内分泌药物用于HR+/HER2-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患者的治疗。CDK4/6抑制剂的出现,成为了晚期乳腺癌一线内分泌治疗的首要选择。现分享一例CDK4/6抑制剂联合治疗的病例。
孙德聪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肿瘤内科
基本病史
患者女性,43岁,月经规律。年12月主因“左侧乳腺癌术后8年,确诊双侧卵巢转移、骨转移7天”来诊。
既往治疗史
患者于年8医院,行左侧乳腺癌局部扩大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+前哨淋巴结活检术,病理示:左侧浸润性导管癌(invasiveductalcarcinoma,IDC),SBRⅡ级,大小为1.2cm×1.2cm×1.0cm,侵犯神经,周围乳腺组织局灶可见导管内癌改变。(左侧前哨)淋巴结见转移1/2枚,(左侧腋窝组织)淋巴结未见转移癌0/13枚。免疫组化示:ER(-)、PR(+)、HER2(1+)、Ki-67(+,<5%)。结合患者病史和手术,明确诊断为:左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术后pT1N1M0ⅡA期。
年9月术后行6周期AC方案化疗,具体用药为:吡柔比星mg静滴,第1天,环磷酰胺0mg,静滴,第1天。化疗结束后于年2月行乳腺第1-2野50Gy/25F,第3野10Gy/5F放疗。并于年至年口服三苯氧胺治疗5年。患者治疗及随诊期间定期复查,未见明显复发或转移征象。
复发转移
患者年11月因腹部不适行超声检查,提示:附件区实性包块,建议进一步明确。盆腔MRI(增强)示:双侧附件区占位性病变,考虑恶性肿瘤可能性大,子宫腺肌病,宫颈那氏囊肿,盆腔积液。后患者就诊于我院,腹部超声示:①双侧卵巢增大,卵巢恶性肿瘤转移癌待除外;②右上腹大网膜增厚;③子宫膀胱陷凹脏层腹膜增厚;④子宫腺肌病声像图改变;⑤肝右后叶上段可疑偏低回声结节,非均匀性脂肪肝⑥盆腔积液。PET-CT示:左侧乳腺术后,术区及左腋窝未见明确异常高代谢灶,右侧乳腺区轻度代谢小结节。双侧附件区(图1)不均匀团块影,考虑恶性病变可能性大,SUVmax5.4。右耻骨、骶骨右侧、胸10、12椎体、右侧第2肋、胸骨柄、左侧第5后肋及左肩胛骨多发异常高代谢灶,SUVmax5.8,以上均考虑转移性病变。
后患者行超声引导下右侧卵巢穿刺活检,病理回报:纤维组织内见腺癌组织浸润,符合乳腺癌浸润性导管癌转移。免疫组化示:ER(+75%)、PR(+75%)、HER2(1+)、Ki-67(+5-10%)。结合病史诊断为:左乳腺浸润性癌术后(pT1N1M0ⅡA期→rT1N1M1Ⅳ期)双侧卵巢转移,多发骨转移。无病生存期(disease-freesurvival,DFS)为8年2个月。
图1患者PET-CT双附件显影区
患者为HR+/HER2-(1+)的晚期乳腺癌患者,无内脏危象,一线首选内分泌治疗。患者复发转移时未绝经,于年12月起行戈舍瑞林(OFS)+来曲唑+CDK4/6抑制剂哌柏西利治疗,具体方案为:醋酸戈舍瑞林缓释植入剂3.6mg皮下注射,q28天;来曲唑2.5mg口服1/日;哌柏西利mg1/日,d1-21,q28天。患者服药后3个月(年3月)复查PET-CT示:双侧附件软组织影,代谢较前降低。多处骨骼成骨改变,部分代谢基本消失,部分代谢降低。综合疗效评价为部分缓解(partialresponse,PR)。后患者每三个月复查行PET-CT,年9月PET-CT示:双侧附件区原代谢增高影消失,右第2肋病变,代谢同前相仿,视野内多发骨骼高密度结节,无代谢。综合疗效评价完全缓解(