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段时间我也受到了有效成分的影响。看病开药开始注重有效成分的因素。
但是从传统中医来看还是得逐本溯源,抽丝剥茧。还是得用中医思维来看病。
中医注重药性,药物的四气五味,药物的升降浮沉。是用中药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病,并不是用有效成分来对抗治疗。
?举个例子中药的人参,是一个大补元气大补阴液的药,但是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说,人参叶子里的人参皂苷比人参里的还多,然后人参叶子卖的比人参都贵。真的是贻笑大方。
中医看病真的需要中医思维。用中医的基础理论来认识人体认识疾病。
中医认为气是生命的本源,血是生命的本源。气是生命的原动力,血是生命的原动力。那么在治病的过程中就特别需要注重人体的气血。
那么气血的本源是什么?胃是气血的本源。所以在任何疾病的治疗中,都得注重顾护胃。人吃五谷杂粮首先进入胃中,胃消化腐熟粮食,转入小肠吸收。肝促进胆分泌胆汁帮助胃的消化,帮助脾的吸收。
东西也不能乱吃,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,大鱼大肉吃的都吃腻了。对于很多人来说吃肉后就会便秘,大便变得比较臭。那为什么有人的是这样有的人不是,很明显体质不一样。有的吃了会消化吸收并且排出去。有的排不出去的就堆积在身体里发酵。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口臭严重。这是食积了,并且发酵了。身体正气虚弱且排不出去。发酵成痰。堆积继续发酵。人体的气血经络是一条条通道。这些痰会随着人的活动而自由活动。痰跑在肌肤附近会形成脂肪瘤,皮脂腺囊肿。跑到脑袋里会成垂体瘤成这瘤那瘤。跑到胸部会成为乳腺增生乳腺囊肿。各种病理产物有各种不同的病名,但是本质确实一样的。
那么除了痰以外,还有瘀血,人的体力变差。气血变差,那么固摄功能变差,身体里就会慢性出去,比如崩漏,比如痔疮加出血。再比如紫癜。这几天多喝水好像依旧是那么流行。但是喝进去的水你确定能消化代谢出去吗?代谢不出去堆在身体里就是湿,就是饮(一种稀薄且难排出去的废水)人体的温度很重要,湿加热之后变成湿热。这个时候更难排出去。那么你就会说了,我喝淘宝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利湿茶。如果你真的是湿热恭喜你可以适当的喝,但是你要是是寒湿呢?只能越喝越严重。越喝越难受甚至是伤胃,造成胃痛,不想吃饭。
?水果更要少吃,吃多了也会造成寒湿水饮停滞。导致伤气伤血,什么体质选择什么样的水果。只能吃一点点。现在的各种病都是有原因的,治病的时候只能追本溯源。一点一点扣病因,而不是疼了就止疼,虚了就补虚。首先得先把身体里的垃圾东西排一排,什么垃圾东西呢?就是瘀血,痰湿,痰饮,水湿。把这些东西排一排,再补气血大部分的病就都会迎刃而解。
中医就是追求一个中,多了不好,少了也不好。为什么今天突然写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,就是突然想明白了。
也会有人对我方指指点点,我想说闭上你的嘴,你没有我的思维没有我的思路。我们不在一个平台上,你认为的只是你认为的。
共勉。
我想起罗翔老师的话:“一个知识越贫乏的人,越是拥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勇气和自豪感。因为知识越贫乏,你所相信的东西就越绝对,因为你根本没有听过与此相对立的观点。夜郎自大是无知者、好辩者的天性。”
尛郎中不宽裕莫赞赏,觉有用请收藏??